首页 > 
行业动态 > 
详情
出品|人民电竞
作者|王徽之
编辑|Kevin
2021年3月1日,中国科学院发布“心理健康蓝皮书”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-2020)》。报告中从不同角度分析了2020年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影响因素,其中,青少年睡眠不足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。随后,全国两会政协大会发言上,陶凯元委员提出的“缺觉成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”一度登上热搜榜单,睡眠不足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青少年每天睡多久才能保障身体健康?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,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,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,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。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:20;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:00;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:00。
近日,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》。《通知》中提出了七条措施,概括起来共有四大方面:增强重视程度、保障睡眠时间、防止外部干扰、提升睡眠质量。
其中,在防止外部干扰这一点上,《通知》提出了3个“中断机制”:
1、 作业“中断”,要求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、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,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,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,确保充足睡眠。
2、 校外培训时间“中断”,要求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:30,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:00,不得以课前预习、课后巩固、作业练习、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。
3、 游戏“中断”,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管理权限,会同相关部门采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,确保每日22:00到次日8: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。
《通知》一出,“网游22点后不得为未成年人服务”立即登上热搜榜单。
教育部关注青少年睡眠问题,提出明确工作内容,是值得肯定与期待的。但联系实际情况如何真正落实,才是工作难点。
为了得到社会认可,游戏厂商一直在与“熊孩子们”斗智斗勇,为避免未成年人在游戏中投入过多时间,防沉迷系统早已成为每款网络游戏必备。但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”,偷偷使用大人身份证信息注册游戏,是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最简单方法,此外,互联网时代大量身份证信息泄露,也成为未成年人的取巧之处。为解决身份证信息验证单一的问题,去年腾讯游戏加强防沉迷举措,引入人脸识别机制,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未成年人钻空子的问题。
但即便所有网络游戏真正实现夜间不为未成年人服务,青少年的睡眠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吗?没有人能够给出肯定回答。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网络中能够令青少年沉迷的东西越来越多,没有了游戏,还有直播、短视频、网剧、网文等等娱乐方式,很难做到一刀切断所有娱乐产业。在这种情况下,家长的带头示范和监督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帮助青少年从小建立规范的时间观念,引导孩子学会自律,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从教育部发布的《通知》中可以看到,游戏中断只是防止外部干扰的手段之一,干扰未成年人睡眠状况的更多来自课业负担。那么,为什么游戏中断却成为舆论讨论热门呢?究其原因,说明社会依旧对网络游戏存在偏见,这种偏见明显不利于未成年人教育。
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《2020年中国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》显示,越来越多家长打破以往对游戏的偏见,愿意深入了解游戏内容和未成年人游戏行为,调查表明,家长越了解游戏,对孩子的管束效果也就越明显。愿意转换身份了解孩子的游戏内容、甚至是与孩子同乐,反而更有利于家长管理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,实现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约束未成年人游戏。
同时,在26~30岁阶段的家长,坚决不让孩子玩游戏仅占2%,78%能够做到适度管理孩子游戏内容甚至鼓励孩子自由决定玩什么游戏。可以发现,家长对于孩子玩游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。
当家长能够不妖魔化游戏时,就会发现,游戏仅仅只是繁多娱乐方式中的一种,休闲社交的手段之一,以平常心对待、寓教于乐,显然要比单一规定游戏厂商的举措效果更佳。
解决游戏对未成年人睡眠的影响之后,如何解决“应试教育”下未成年人繁重的课业负担,才是真正实现保障青少年睡眠健康的根本问题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、提高学习效率、合理安排时间,显然比规划睡眠时间更加重要。